“要成为首相的孩子,需要拥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幽默感。”这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提到过的一条育儿理念。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,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。撒切尔夫人表面上提倡这种理念,但她的育儿方式显然与其所言相去甚远。或者更准确地说,她的育儿方式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,似乎完全没有一视同仁。
撒切尔夫人的母亲身份有些特殊,她一生只生育了一次,却迎来了双胞胎——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,这种天赋的“儿女双全”也许正是她所炫耀的资本。毕竟,很多父母都花费了多年时间才希望拥有这样的家庭,而她一次就得到了。对外来说,这似乎是值得骄傲的成就,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。
在撒切尔夫人的家庭里,她对待儿子马克和女儿卡罗尔的态度迥然不同。她对儿子的爱几乎是溺爱的,几乎把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马克身上。从小,她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,甚至为他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哈罗公学。为了儿子的未来,她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,动用一切政治手段去满足儿子的需求,哪怕要低声下气地求人。
展开剩余75%有一次,马克参加了巴黎达喀尔拉力赛,却在沙漠地带失联,撒切尔夫人几乎焦急到无法自控。她动用了所有政治资源,甚至在媒体的帮助下展开了大规模搜寻,最终在六天后找到了马克。可这只是撒切尔夫人为了儿子出面处理的其中一件事。除此之外,马克还涉及贩毒、洗钱等不法行为,甚至有过推翻他国政权的尝试,每次都是撒切尔夫人亲自出面,消除了社会的质疑声。可即便这样,马克依旧没有取得什么成就,结婚离婚再结婚,折腾了一生,甚至连母子关系也并未因此变得亲密,反而显得愈加疏远。
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女儿卡罗尔。她几乎从小就被“放逐”,因为撒切尔夫人总是让她去寄宿学校,在父母的缺席下,卡罗尔被保姆和老师抚养长大。撒切尔夫人的“爱”也许就在这种金钱的付出中,但显然这种方式并没有给卡罗尔带来真正的温暖。撒切尔夫人似乎觉得通过金钱就能弥补对女儿的缺席,却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。
然而,这种缺失的母爱并没有使卡罗尔失去对生活的热情。她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常坚韧的个性,甚至在2005年参加了《我是名人》这档野外真人秀节目。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种种挑战,她不仅没有退缩,最终还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获得了冠军。然而,这项成就对撒切尔夫人来说似乎并不重要,卡罗尔自己也说:“她根本不知道我在节目里,所以她也不会关注。”事实上,卡罗尔甚至与母亲多年未有任何联系:“我把她的电话号码扔掉了,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号码。”
由此可见,撒切尔夫人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相当冷淡的地步。母女之间已经无法建立起正常的沟通和亲情纽带。如果不是有事相牵,恐怕两人很长时间都不会联系。更令人心酸的是,在撒切尔夫人晚年时,甚至连母亲去世的消息都没能及时告知给她的孩子们。她孤独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,既没有儿子在身边,也没有女儿陪伴,连最基本的生日祝福和问候都没有收到。
晚年,撒切尔夫人逐渐丧失了自理能力,且患上了老年痴呆症。她每天只能对着已故丈夫的照片自言自语,生活中的孤寂和悲凉,似乎也成了她自己选择的结果。卡罗尔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:“我的母亲从未期望过子女能在她晚年时常回家看望她。毕竟,没有家人在身边的日子谁都经历过。我也曾在小时候常常感受不到母亲的陪伴。”
2013年,撒切尔夫人去世,儿子女儿都没有出现在她的身边,甚至没有送上最后的一句告别。撒切尔夫人去世时,他们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。撒切尔夫人一生常感到自责,甚至表示如果能重新来过,她绝不会选择继续从政,因为政坛的压力让她的家庭付出了太多无法承受的代价。然而,问题的根源到底是否在于她的职业生涯?她与两个孩子之间的不平等的爱才是最致命的根源。她将自己的严厉和宠爱分别给了两个孩子,最终这导致了母子母女关系的破裂。对孩子们来说,生活中最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的权力或金钱,而是平等、关爱和时间的陪伴。撒切尔夫人所犯的错误,或许正是无法在爱与严厉之间找到平衡的结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牛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